往期咱们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女子的装修,都是各具特色鲜艳动听,其实男人的发饰也品种十分之多,今日让我们探究一下——古代男人冠巾。
一字巾又叫太极巾,其形为一带,端头有木扣或玉扣,纽扣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,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。
明代郎瑛《七修类稿》:“太祖一日微行,至神达观,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。问曰:‘此物何也’对曰:‘网巾,用以裹头,则万发俱齐。’明日有旨,召道士命为道官,取巾十三顶颁于全国,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。
逍遥巾,古代的一种头巾名。也称荷叶巾。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,开端叫花顶头巾,后士人乃至女人皆戴,并有两脚垂于后背,称为逍遥巾。
宋代米芾《画史》中有对此巾的记载曰:“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,其遗制也,更没头巾……,乃去皮冠,梳发角加后,以入幞头巾子。中篦约发,乃出客去。覆如是,这以后方有丝绢,作掠子,掠起发,顶帽收支……,又这以后方见用紫罗为无顶头巾,谓之额子,犹不敢习庶人头巾。
这以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顶头巾,垂至背,以别庶人黔黎,今则士人皆戴庶人花顶头巾,稍作幅巾,逍遥巾。”
庄子巾,亦称冲和巾,南华巾。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。该巾下面为方形,上部为三角形,状如房顶。
庄子巾亦称冲和巾,帽前正面镶有白玉,便以正帽,标志性格规矩。佩带此巾,颇象南华真人相同自由自在,自有出尘之表。
纶巾在“纶巾”中“纶”读(guan),古时头巾名。幅巾的一种,以丝带编成,一般为青色。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,又称“诸葛巾”。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。”
明王圻《三才图会.衣服.诸葛巾》:“诸葛巾,此名纶巾,诸葛武侯尝服纶巾,执羽扇,指挥军事,正此巾也。因其人而名之。”
巾帻是指我国古代汉族士大夫戴在头上的帽。冠类,汉以来,盛行以幅巾裹发,称巾帻。
隋大业二年拟定舆服,武官平巾帻、袴褶。唐昭宗时,十六宅诸王以华侈相尚,巾帻各自为准则(参看《隋书·炀帝纪》上、《书·五行志》一)。
儒巾也称方巾,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。明代通称方巾,为生员的服饰。
东坡巾制有四墙,墙外有重墙,比内墙稍窄小。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,戴之则有角,介在两眉间。
远游冠,制如通天冠,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。诸王所戴,有五时服备为常用,即春青、夏朱、季夏黄、秋白、冬黑。
西汉时为四时服,春青、夏赤、秋黄、冬皂。远游冠-史料记载古人头戴远游冠图册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下》:“远游冠,制如通天,有展筩横之於前,无山述,诸王所服也。”
幅巾,幅巾是指我国古代男人束发用的巾,是一种表明儒雅的装束。古代男人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。后裁出脚即称幞头。幅巾在宋明时期亦是盛行的头巾之一,士大夫常喜戴之。
幅巾是指用一块帛巾束首,一种表明儒雅的装束。便是古代男人束发的巾。因多裁取一幅长度和门幅各三尺的丝帛做成,故名。东汉后期王公名士多以戴幅巾为精致。
此风连续至魏晋,演为曹操所戴的“帢帽”。魏晋形而上学盛行,其时名士视戴冠负担,以戴巾为尚,从“竹林七贤”的装束上便可看见此风之盛。对后来唐宋首服的影响很大。
网巾,古时男人用来束发的网状物。是古代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,多民黑色细绳,马尾、棕丝织造而成。网口以帛作边,边子两幅稍后缀一小圈,用金玉或铜锡为之。两头各系小绳交贯于两圈内,顶束于发,用以裹头上,使发齐正。
有总绳、拴紧,所以又叫“一统山河”,或称“一统天和”。网巾的效果,除了约发外,仍是男人成年的标志。一般衬在冠帽之内,也可直接露在外面。网巾的发生,约在明洪武初年,据传与明太祖有关。
上至贵官,下至生员吏隶,冠下皆着网巾。往常居家时能够露在外面,外出则有必要戴上帽子,不然被以为失礼。
幞头,以巾裹头,称为替代冠帽束缚长发的头巾。幞头有四带,二带系脑后,二带反系头上,弯曲附顶,所以也称“四脚”、“折上斤”。
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(一度用木胎),裹在发髻的后部,稍稍突起并轻轻前倾;帽带两条系于帽顶前部,两条垂于颈后,或长或短,款式有三五种,初尚平头小样,然后渐高。幞头之制出于北齐,隋唐之初逐渐定型。